警惕 | 人大代表建言織“三張網”防電信網絡詐騙
近年來,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在中國時有發(fā)生,對此應如何防范?全國兩會期間,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建言為保護中國民眾個人信息安全織出“三張網”。
資料圖 警方展示繳獲的偽基站作案工具。中新社發(fā) 吳興公安 攝
“技術網”
信息技術發(fā)展帶給人們便利,但隨之而來的“偽基站”、改號電話等詐騙方式層出不窮,亦令民眾防不勝防。
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(zhí)行官馬化騰看來,技術帶來的問題還得靠技術解決。“‘敵人’率先用什么大數據、云計算甚至人工智能,你要防他也一定要用這個武器武裝起來。”
在這一問題上,與電信詐騙“死磕”多年的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偉才也是個“技術流”。他建議,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利用技術手段對境外撥入的改號電話實施攔截,“現在境外改號電話實施詐騙現象非常突出,這樣會大大扭轉形勢。”
廣州律師協(xié)會《廣州律師》雜志主編陳舒則強調“能力越大、責任越大”,依法得到用戶個人信息的單位有義務做好防護措施。她對記者表示,三大電信運營商均有強大技術后盾,作為人大代表要推動這些企業(yè)把嚴關口。“魔高一尺、道高一丈,你有技術就要想辦法去研究(防范措施)。”
資料圖 廣東破獲中國首例非法軟件破壞電話卡實名登記案。中新社記者 鐘欣 攝
“制度網”
“大家認為大數據是金礦,但應該怎么去挖這個金礦?”作為基層代表,來自深圳的社區(qū)居委會主任張育彪對這一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很著急,“在信息化時代,保護公民信息很迫切?!?/p>
作為法律從業(yè)者,陳舒給出的答案是加強相關立法,做到“預防為主、打擊為輔”。她指出,當前中國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(guī)分散在多個領域,法條間銜接不夠嚴謹,容易產生漏洞,希望未來制定一部集中的個人信息保護法,“織就沒有漏洞的天羅地網”。
作為相關行業(yè)從業(yè)者,馬化騰則觀察到,制度建設已初見成效。尤其從去年下半年開始,電信運營商、互聯網、銀行等相關方都行動起來落實了實名制,監(jiān)管部門也在加大對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專項打擊。他呼吁相關方面從立法、執(zhí)法層面繼續(xù)作為,堵住個人隱私信息倒賣這一詐騙犯罪的主要來源。
法律制度體系完善有其過程,中國在不斷行動中。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大會發(fā)言人傅瑩透露,全國人大即將審議的民法總則草案中明確規(guī)定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,正在審議的電子商務法中也納入了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規(guī)定。
?? “信用網”?
對實施詐騙者應該怎么罰?有代表給出的答案是“一處受限,處處受限”。
談及自身責任,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分公司董事長、總經理簡勤接受記者采訪時態(tài)度明確,“我們一定保護用戶的各類信息安全,盡力讓客戶不受騙,并且已根據法律法規(guī)建立了一些詐騙信息攔截系統(tǒng)?!?/p>
但他認為,在讓詐騙者做不成的同時,還應讓他們不敢做?!巴敌畔?、賣信息的人,在征信系統(tǒng)中記一筆。一旦信用體系崩潰,以后他出門什么事都做不了,自然就不敢了?!?/p>
對此,官方此前已發(fā)文要求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,對嚴重危害民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,嚴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和社會正常秩序等行為,要依法依規(guī)實施行政性、市場性、行業(yè)性、社會性約束和懲戒措施,大幅提高失信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