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燕將明日去,秋向此時分”。9月23日迎來秋季的一個重要節(jié)氣——秋分。
秋分到,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,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秋天。從此開始,北半球晝短夜長而白天越來越短,陰氣轉濃,天氣也變得越來越涼。
秋分到,天漸涼
和春分一樣,在秋分這一天,晝與夜、寒與暑、陰與陽,都是平分的,處于均衡狀態(tài)。
不同的是,春分平分了春季,從春分開始,北半球晝長夜短而白天越來越長,陽氣轉盛,天氣由涼入熱,而越來越熱。
秋分則恰恰相反,它平分了秋季,從此開始,北半球晝短夜長而白天越來越短,陰氣轉濃,天氣也變得越來越涼。
秋分養(yǎng)生注意“四忌”
俗話說:秋分不養(yǎng),一年白忙。做好秋分養(yǎng)生格外重要,要注意4個養(yǎng)生禁忌。
1、忌經常熬夜
杭州市第一人民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主治中醫(yī)師張冰2022年9月接受每日商報采訪時表示,秋分時節(jié),陽氣收斂,陰氣漸盛,經常熬夜,容易傷及人體陽氣,所以要及時調整作息,養(yǎng)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,做到起居有時,勞逸適度,保證充足的睡眠。
2、忌大量運動
張冰醫(yī)生表示,積極運動可以放松身心、掃除抑郁情緒,但秋季運動總體上應該以“收”為主,以免損耗陽氣。盡量避免大運動量、出汗較多的運動,可選擇登山、慢跑、散步、太極拳等。
3、忌大喜大悲
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推拿科醫(yī)師馬永利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,受氣溫和光照減少影響,人們的情緒也會發(fā)生變化,如悲秋,秋愁。
所以,秋季養(yǎng)生要著重注意不要大喜大悲,要符合季節(jié)的收斂之氣,最好的方式就是爬山登山,登高處望望遠方,頤養(yǎng)一下自己的心情。
4、忌凍三部位
河南省人民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副主任醫(yī)師王雪梅在2016年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提醒,雖說有“春捂秋凍”的說法,不過身體有三個部位不能“秋凍”。
1. 頭部,頭為諸陽之會,如果保護不好,陽氣會喪失,頭頸部位受涼,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,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,不利于腦部供血。
2. 腹部,腹部有很多重要經脈,此處受涼將引起腹部經脈氣血瘀滯不通,對臟器功能都會有影響。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易胃疼,經期女性受寒容易痛經等。
3. 腳,“寒從腳生”,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。由于雙腳距離心臟最遠,血液流經的“路程”最長,如果腳部受寒,則血液流動瘀滯,全身血液供應將出現(xiàn)不足,臟器功能繼而受損。
秋分進補指南,快收藏!
俗話說“入秋三分虛”。秋季進補不是秋季“亂”補。
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主任林景琳在人民日報健康號“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(yī)院”刊文表示,秋天持續(xù)的高溫和干燥,在飲食方面宜遵循“少辛增酸”的原則。
盡量少吃辛辣食物,如蔥、姜、蒜、辣椒等,以補肝氣、收斂肺氣。
適當多吃些酸味甘潤的食物,可達到生津潤燥之效,如蘋果、石榴、葡萄、柚子、檸檬、山楂等。
下面這幾個是最適合這個時候來進補的,記得給家人多做點吃!
1. 一補:山藥
山藥是有名的藥食兩用的食物,有“神仙之食”的美譽。山藥含有淀粉酶、多酚氧化酶等物質,是補養(yǎng)五臟的絕佳之選。
此外,它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、維生素及微量元素,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,預防心血管疾病,有延年益壽的功效。
2. 一菜:蓮藕
天氣干燥,吃些藕,能起到養(yǎng)陰清熱、潤燥止渴、清心安神的作用。
鮮藕除了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外,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含量也很豐富,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,對預防便秘十分有益。
3. 一果:梨
秋季空氣干燥,水分較少,若能每天堅持食用一定量的梨,能緩解秋燥,生津潤肺。
梨因鮮嫩多汁,含有85%的水分,酸甜適口,被稱為“天然礦泉水”,自古就被尊為“百果之宗”。
4. 一堅果:花生
中醫(yī)認為,花生性平,味甘,入脾、肺??梢孕哑⒑臀?、潤肺化痰、滋養(yǎng)調氣、清咽止咳。
主治營養(yǎng)不良、食少體弱、燥咳少痰、咯血、皮膚紫斑、產婦乳少及大便燥結等病癥。
5. 一粥:百合粥
百合味甘微苦,性平。其營養(yǎng)成分豐富,且有潤肺止咳,清心安神等功效,是秋季食用之上品。
6. 一肉:墨魚
關于吃肉,一直有“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,兩條腿的不如沒腿”的說法。
墨魚營養(yǎng)豐富,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,脂肪僅0.7克,還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A、B族維生素及鈣、磷、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物質,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滋補食品。
咨詢電話:020-87100100(工作日8:30-11:30,14:30-17:30)
郵箱:gdswxb-gd12377@gd.gov.cn